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有初步定论:女学生败诉,男生摸阴部是抓痒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初步定论,女学生败诉,男生摸阴部行为被认定为抓痒,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该事件发生在某高校图书馆内,涉及一名男生对女学生的不当行为,经过调查,法院认定男生行为属于抓痒,不构成性骚扰,此事仍然引发公众对于校园安全、性别尊重等问题的深思,事件提醒人们,应加强对校园内不良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权益。
2025年7月25日,武汉某法院对两年多前引发全网关注的"图书馆事件"作出一审判决:因无法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性骚扰,法院驳回了女生杨某的相关指控。这份判决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再次搅动起早已因各种细节而波涛汹涌的舆论场——毕竟,从2022年10月事件浮出水面至今,围绕"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争论,从未真正停歇。
时间拉回2022年10月11日,杨某在网络发布长文,讲述了7月11日傍晚在学校图书馆的经历。她称,当时坐在对面的男生肖某某隔着裤子持续摩擦生殖器,自己拍下5段视频取证,视频里肖某某左手多次伸向腿根、裆部,以拳状小幅度摩擦,时长从10秒到75秒不等。她还提到,事发后与肖某某对质时录下了16分钟录音,对方写下两封道歉信,信中先是写"拍了姐姐的身体部位",被质疑后改为"做了下流的事",期间肖某某多次提出经济补偿被拒,一名同学愿意为"看到肖某某承认过程"作证。
两天后,学校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却未说明具体违规行为。这个"语焉不详"的处分,成了舆论发酵的第一个支点。有人觉得"记过"说明校方认定有错,也有人追问"到底犯了什么错"。
数月后,肖某某的母亲公开了一系列就诊记录和聊天记录,试图还原另一种可能:肖某某自小患皮炎,阴囊部位常年湿疹瘙痒,视频里的动作是抓痒。她展示了2020年起与医生、药店沟通治疗的记录,事发当天中午还托人买过治疗湿疹的"爱宁达"药膏,甚至提到肖某某的室友能证明他"平时也频繁挠痒"。更找来5名泌尿外科和男科专家论证,认为视频中动作不符合自慰特征,且事发时两人两小时无交流,肖某某无眼神或身体接触,难以认定有针对性的性意图。
双方的证据在网络上碰撞,争议愈发尖锐。杨某觉得,肖某某的道歉信和视频足以说明问题,"如果不是做了出格的事,为什么会写'下流的事'?"而肖母则强调,肖某某成长中被严苛管教,缺乏处理纠纷的经验,当时被拦下时以为是"偷拍"才写了第一封道歉信,改信是被"不写就把视频给周围人看"的压力裹挟,"他要是知道被指控性骚扰,绝不会那么写"。
更复杂的细节还在后面。杨某提到,当时图书馆空位多,肖某某却故意坐在被太阳晒的自己对面,且多次偷看她;肖母则称,座位是系统随机分配,监控显示当天多数座位有人,肖某某只是随机选择了一张对面有人的桌子。杨某质疑肖某某"家里有权有势"影响调查,肖母则晒出肖某某的成绩单、保送证明,澄清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是谣言——爷爷只是退休国企中层,网传的"副区长父亲"更是与自家无关,"那段时间全武汉姓肖的官员都快被网友认成亲戚了"。
随着争议升级,舆论逐渐失控。肖某某的照片被制成花圈、遗像,"""保送黑幕"等辱骂和谣言铺天盖地,家人也被牵连,爷爷因看到侮辱性言论当场晕倒,半年后去世;外公听闻后成了植物人。肖某某本人被同学孤立、谩骂,最终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自杀风险高被建议住院,靠亲友24小时看护才勉强撑过难关。而杨某同样没能幸免,个人信息被泄露,遭遇持续辱骂,情绪几近崩溃。
畜生
2024年6月,杨某正式起诉肖某某,要求其在省级以上报纸连续15天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5000元。法庭上,双方证据再次交锋:杨某的视频、录音和道歉信,肖某某的病历、专家论证、监控录像,以及辅导员的证言——辅导员提到,杨某曾说"没实质性证据,法律难处理",也曾表示"报警会拘留他,想网开一面"。
最终,法院审理认为,肖某某的行为无法认定为"自慰",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事发场景开放,周围有人走动,两人无交流,难以认定有针对杨某的性暗示或挑逗,故驳回指控。
判决公布后,网友的讨论依旧理性中带着分歧。有人说:"就算退一步讲是自慰,摸自己没碰对方,算不算性骚扰确实值得商榷,公共场所的边界感需要更清晰的定义。"也有人关注证据链:"视频拍的是桌下动作,道歉信又语焉不详,这种模糊性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或许一开始就该走更严谨的取证流程。"还有人提到偷拍问题:"女生取证的方式是否合法?在公共场合拍他人隐私部位,本身也需要讨论边界。"更有人叹息:"无论真相如何,两个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都被拖入深渊,舆论的刀子比事件本身更伤人。"
回看这起横跨近三年的事件,与其纠结于"谁对谁错"的非黑即白,不如更清醒地看到其中的多重警示:在公共空间的行为边界仍待厘清时,证据的严谨性、沟通的坦诚度至关重要;网络时代,"发声"的便捷性往往伴随着"失察"的风险,一句未经证实的猜测、一个情绪化的标签,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稻草;而法律的判决或许无法终结所有争议,却始终是划定行为底线、厘清责任边界的重要标尺——毕竟,任何时候,真相的探寻都需要基于事实,而非情绪;权益的维护,也该依托规则,而非舆论狂欢。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