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自称“大使”,公然开假大使馆将近10年,男子的仿真程度极高
一名男子自称“大使”,公然开设假大使馆长达近十年之久,其仿真程度极高,该男子所开假大使馆不仅在外观上与真实大使馆相似,而且在内部设施和服务方面也极尽模仿之能事,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公众对于身份伪造和诈骗行为的深刻反思,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左右。
印度北方邦的夏日,一场持续近十年的荒诞骗局被悄然打破。当地警方在7月24日带走了47岁的哈什·瓦德汗·贾因,这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外交人士”,实则是个精心编织虚假身份的诈骗者。他不仅虚构了多个“国家”,还为这些不存在的政权设立“大使馆”,靠着伪造的外交身份和承诺,从受害者手中骗取了巨额钱财,直到被捕时,警方从他的住处搜出了多辆挂着非法外交牌照的豪车、近450万印度卢比现金及多种外币,还有一沓沓伪造的文件与印章。
据7月25日的报道称,时间应拉回到2016年,哈什在北方邦租下一栋双层平房。不同于普通租客,他对房子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门口挂上“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国大使馆”的牌子,室内摆上看似庄重的桌椅,甚至雇了四个人充当“使馆工作人员”。从此,这个平房成了他诈骗的“据点”。他对外宣称,自己是“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国”的“名誉大使”,还兼任所谓“赛波加大公国”顾问、“西极州驻印度大使”,这些头衔听起来唬人,却全是他凭空捏造的产物。
为了让谎言更可信,哈什为自己打造了“精英人设”。他说自己在伦敦应用科学学院读过MBA,父亲是加济阿巴德的实业家,言谈间总带着“外交人士”的沉稳。更夸张的是,他收集了大量伪造的与世界多国领导人的合影,办公桌上还摆着涉及印度外交部及36个国家的假印章——这些道具成了他说服受害者的“硬通货”。
他的诈骗手段直接又精准:瞄准那些渴望海外发展的人,承诺能通过“使馆”办理虚构国家的“护照”,甚至安排“海外就业”,前提是支付高额“手续费”。多年来,靠着这套说辞,他让不少人深信不疑,钱财也源源不断流入他的口袋。而他开的四辆豪车,全都挂着非法的外交牌照,走在路上时,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会以为是外国使节出行。
这场骗局能持续近十年,直到北方邦特别工作组介入才被戳穿。高级警官苏希尔·古勒在调查后直言,哈什就是靠着“大使”的虚假身份,利用人们对海外机会的向往行骗,其仿真成都极高。警方在搜查时,除了现金和豪车,还发现了18个外交车牌、12本虚拟国家的“外交护照”——这些物品拼凑出的,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虚假外交世界。
印度中央政府随后表态,明确外国大使馆未经外交部许可绝不能运作,哈什的行为不仅是诈骗,更涉嫌侵犯国家主权。消息传开后,网友们的讨论迅速发酵,字里行间透着对这场荒诞骗局的感慨。
有网友联想到类似的离谱案例:“这和国内曾出现的假银行、假派出所比起来,格局一下子拉大了,直接升级到‘外交层面’,胆子是真不小。” 有人则关注到骗局持续的时间:“十年啊,这么大个‘使馆’杵在那,愣是没人察觉不对?这监管漏洞也太明显了。” 还有人带着调侃的语气说:“要是他敢开个‘英国大使馆’,宣布把北爱尔兰‘割让’给印度,估计能把印度当局整懵。” 更有人直指荒诞本质:“开假使馆还不够,怎么不直接自封联合国秘书长?反正都是虚构,不如玩大点。” 这些评论里,有对诈骗者“创造力”的无奈,也有对事件背后监管缺失的反思。
回看这起事件,哈什的骗局能得逞,固然是因为他善于伪装、道具逼真,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受害者,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轻易相信了“外交渠道”的捷径。而长达近十年的无人问津,也暴露出基层监管中对“外交身份”这类特殊符号的敬畏与疏忽——或许正是这种“不敢质疑”,让虚假的“大使馆”得以在阳光下存在多年。
说到底,这场闹剧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警示却很清晰:任何看似“高大上”的承诺,都该多一份核实的清醒;而对权力符号的监督,更不该有盲区。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