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网红烧烤店老板“包公”因意外去世,年仅44岁,去世原因曝出
云南网红烧烤店老板“包公”不幸离世,年仅44岁,其去世原因尚未正式公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店主因其独特的烧烤技艺和亲和力在网络上走红,深受食客喜爱,这一意外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具体去世原因尚待进一步曝光。
云南楚雄的一条美食街上,那家曾因老板“包公”的民族风视频火起来的烧烤店,近来总有人在门口驻足。玻璃门上贴着的“正常营业”字样旁,还留着些许没擦净的指印——那是最近常来的熟客忍不住触摸时留下的,仿佛这样就能离那个突然消失的身影近一点。
据8月9日的媒体报道称,事情要从8月上旬说起。8月6日,一个带着哭腔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传开,“包公”的妻子对着镜头红着眼圈说:“他走了,我真的想把店关了……可大家都说,这是他一年的心血。”视频里没提太多细节,却让熟悉“包公”的人心里一沉。这个总穿件花马甲、笑起来眼角堆着褶子的男人,终究是没能熬过那个夏天。
身边人后来慢慢拼凑出8月3日的经过。那天中午,“包公”在家吃完午饭,惦记着店里的冰柜——那台老出毛病的家伙又开始漏电,员工吓得不敢碰。他拎着根电线就往厨房走,谁都没想到,潮湿的地面成了最后一道催命符。等被发现时,人已经没了气息。当地网友说,那天下午四点多路过烧烤店,路口拉着的警戒线在太阳下晃得人眼晕。5日,他被匆匆安葬,连最后一条视频都停留在7月29日,画面里他正举着串烤五花,对着镜头说“明天来尝新腌的辣肠”。
“包公”的烧烤店是2024年7月开起来的。一年时间,他在账号里发了500多条视频:有时穿件绣着彝绣纹样的褂子,站在店门口教大家认云南的野菜;有时蹲在炭火炉前,举着烤得滋滋冒油的小肉串讲火候;更多时候,是对着镜头笑,说“来嘛,我家的蘸水是秘制的”。熟客都知道,他凡事爱亲力亲为,店里的桌子是他自己刷的漆,墙上的菜单是他写的字,连社交账号的文案,都是他每天收摊后趴在吧台前一个字一个字敲的。
妻子一开始是想关掉店的。她原本在楚雄市区上班,孩子在老家读书,店里的事全靠“包公”一个人扛。如今人没了,她对着满店的桌椅、冰柜、墙上的照片,触目都是他的影子,“坐在仓库里都忍不住掉眼泪”。可老顾客不答应,有人专门打电话来劝:“他那么想把店做起来,你得替他守着。”粉丝也在评论区刷屏:“店开着,就好像他还在似的。”更让她没料到的是,“包公”在楚雄开另一家烧烤店的好兄弟,直接关了自己的店过来:“先帮你撑着,啥时候你能接手了,我再走。”
8月7日,“包公”的账号更新了视频。画面里,那个穿同款花马甲的兄弟对着镜头,声音还有点哑:“小店今天重新开业,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瞬间被暖意在填满:“明天就去,点他常推荐的烤鸡脚”“慢慢做,我们等得起”“嫂子别难过,有我们呢”。重新营业那天,妻子没敢去前厅,就在仓库里坐着,听着外面客人们的笑谈声、碰杯声,心里又酸又暖——那些声音里,有她熟悉的“包公”的影子。
日子慢慢往前挪,店里的烟火气渐渐回来,网上的讨论却多了层沉重。有人翻出“包公”修冰柜的事,评论区里满是叹息:“漏电的东西,怎么不先关总闸啊”“安全意识太重要了,一个疏忽就没了”;有人提起那台老冰柜:“早该换了,电器老出问题就得警惕”;更多人在说:“漏电保护开关真的得装,别嫌麻烦”。这些话里,没有激烈的指责,更多是带着惋惜的提醒,仿佛在对着空气说“下次注意”,又像在替那个没说出口的遗憾补一句叮嘱。
如今路过那家烧烤店,总能看到穿花马甲的兄弟在烤炉前忙碌,偶尔有熟客会喊一声“多放辣,跟‘包公’以前那样”。妻子慢慢敢走到前厅帮忙收银,有人结账时会多说一句“慢慢走出来”,她就低头笑一笑,说“谢谢”。
其实大家都明白,店开着,不只是为了生意。那些烤串的烟火、熟客的惦念、兄弟的支撑,更像是在替“包公”把没走完的路,慢慢走下去。而网上那些关于“漏电保护”“安全意识”的讨论,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毕竟,谁都不希望,再有人因为同样的疏忽,留下这样的遗憾。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