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利叶顾捷:一个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要三到四年

出品 | 环球财经网科技组
作者 | 房晓楠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钢铁侠2》
5月9日,大雨后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清新,放晴的午后,位于张江的一家酒店大厅,一个人形机器人站立着,在与之合影的观众的指示下,不停地挥动手臂、打招呼,旁边还有一个尺寸小一些的人形机器人绕着会场,来回踱步……
这是傅利叶十周年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现场,挥舞双臂的是傅利叶于2023年推出的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小一些的是前不久刚刚开源的Fourier N1。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会场内,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正站在台上谈论着傅利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十年前,也是在张江,一个小小的孵化基地中,顾捷带着几个人、几台电脑,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旅程,而这也正是傅利叶的起点。
故事的最开始,傅利叶聚焦康复机器人的研发,之后又陆续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最早将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到医疗康复领域的机器人团队。
时间来到2019年,一直藏在顾捷心中,想要做人形机器人的种子开始萌芽,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正式立项。2022年,傅利叶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终于能够走起来。
不同于当下具身智能领域的热闹,彼时整体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艰难,医疗赛道更是如此,很多投资人认为人形不过是个会走路的大玩具而已,并不看好。
回忆起那段时间,顾捷也一度迷茫、动摇。“从立项之初,我就知道这个项目会非常烧钱,真做起来,才发现这么烧钱。”他认真考虑过是不是该及时止损?
好在他们坚持下来了。
2023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的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正式亮相,也就此拉开了傅利叶正式成为一家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序幕。
之后,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研发节奏就以大踏步的方式迈进。去年9月,发布第二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2;今年3月,推出开源机器人产品Fourier N1。而据环球财经网获悉,今年年底,傅利叶将推出新一款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如今,傅利叶迎来了十周年,而具身智能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在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具身智能摇身一变成为新风口。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将其视为重要研究领域,正逐步走出实验室,摆脱“只是个会走路的大玩具”的刻板印象,走向更具体的应用场景,新老玩家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寻求落地应用新机遇。
傅利叶的选择是继续扎根康养场景。顾捷表示,过去十年的积累,为傅利叶踏上具身智能这条征途打下了坚实的底座,也构筑起独特的优势,之前所专注的康复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对于人形机器人有借鉴意义,最初就坚持双足形态,并且在2023年成为行业中第一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另外,傅利叶的机器人进驻3000多家医疗机构,在场景和数据上积累丰富。
据了解,目前傅利叶在全球范围内有500人左右,顾捷在统筹管理公司大的战略方向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产品上,每天处理完手头上的工作后,他总是会溜达到实验室,在那里待好久。
据内部员工告诉环球财经网,大家经常能够看到顾捷在实验室和研发一起探讨测试的进展,或是自告奋勇给大家打下手,时间长了大家就都习惯了,“他喜欢待在那里。”
此次,在会后,环球财经网等媒体与顾捷进行了交流,他分享了关于傅利叶这十年来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经验、以及对当下具身智能领域的行业新思考。以下为交流实录,部分内容略有删减:
提问:制造业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首个落地场景,相比之下,医疗康养场景有哪些独特要求?
顾捷:不管是工业场景还是康复、养老、陪伴等场景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交互性和温度,英文表述是“human”,更准确地说是以人为本。
在很多生产制造过程中,其实并不太需要与零件、工件进行大量复杂交互,而对于未来的机器人而言,它要能够真正帮助到人类。在交互性能方面,它需要具备感知能力,从而感知环境、人类需求以及情绪,利用现在的大模型技术进行思考,最后做出相应的反馈。
提问:具体来看,医疗康养场景下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承担哪些工作?其实当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康复或护理机器人,在这一前提下,如何论证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养场景落地的必要性?
顾捷:从严肃的医疗场景,到未来的养老场景,再到家庭陪伴场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在康复和养老方面,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形机器人只是一种形态。未来,在智能化的康复、养老以及陪伴环节,机器人的形态会多种多样,但它们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交互、感知、决策,以及基于可靠硬件本体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技术。
从康复角度来看,原来我们所关注的具身智能,现在所讲的人形机器人,包括认知训练、言语功能训练以及生活功能恢复训练等方面,都是需要与人交互的,这也是康复的核心需求。以前的康复主要以神经重复康复为目标,需要大量的训练和互动,而未来,人形机器人会以不同的形态来满足康复治疗和互动需求。在康复之后,还有陪伴、认知训练等功能,这些方面都是具身智能未来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提问:目前来看,康养类型的人形机器人,从一个产品到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顾捷:从一个正常的原型机开始,基本上需要一年到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验证它是相对可靠有效,并且具备一定的量产功能。接下来就是拿注册证的问题,拿注册证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所以,理想的情况下,在已有相关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平均来说,一个医疗级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从有想法到落地成为现实产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提问:傅利叶选择聚焦医疗康养场景,相较于同行,有哪些差异化打法?
顾捷: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技术方面,最早我们从力反馈技术入手(一种触觉反馈技术),后来在外骨骼方面研发出集成度高、输出力量大且实时响应性能好的核心零部件。
算法方面,我们构建了类似小脑的运动能力。以前机器人的运动是通过固定编程实现的,现在通过AI,利用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学会做动作,能够根据患者或用户的变化,相应改变输出方式。
交互方面,我们非常了解人机交互,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数据形成迭代,让机器人产生自适应变化。此外,我们在3000多家医院积累了百万级的康复案例,了解患者和用户的共性需求,丰富的多模态交互模型能精准识别用户需求。
提问:在你看来,人形机器人在与医疗相结合的过程中,除了康复之外,还有哪些落地场景?
顾捷:还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在整个医疗领域中,涉及到与人交互的方面(都是),比如从患者入院开始的导诊环节,到夜间病房的查房陪伴。另外,还包括一些与巡逻、搬运相关,以及具备各种功能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实际上都可以为整个医疗体系提供赋能。
另外从医院这个场景来看,相关技术和应用还可以拓展到未来的社区场景,进一步再从社区又可以延伸到养老院,甚至进入到家庭场景。所以,在人形机器人与医疗的结合方面,是存在这样一条可以不断深入发展的路径,并且很多功能是具有共性的。
提问:具身智能的真正爆发包括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落地场景,另外是量产,需要上下游供应链的配合,在这一块,傅利叶想怎么做?
顾捷:这个行业相对技术壁垒较高,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不太可能由某一家公司独自完成所有环节。我认为这是一个全栈技术整合的领域。
从AI能力和本体硬件能力来看,有些部分是我们自己研发,有些部分则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建。例如在传感部分,包括力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等,我们会提出相应的标准,然后与合作伙伴共同制造出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传感器。
在大模型方面,我们会与像商汤这样的公司合作,也会关注英伟达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进展。我们会利用开源或地缘大模型,构建独特的数据源,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适应不同的场景,这需要与合作伙伴紧密配合。
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材料、芯片等方面,产业上下游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提问:刚刚提到与商汤在大模型层面有合作,那傅利叶接下来会不会在大模型上有所推进?另外在选择大模型合作伙伴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顾捷:目前来说,我们并没有做大量GPU集群去训练大模型的计划和打算。因为在生态领域,每家公司都应该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像商汤等大模型公司已经构建了一些AI基础设施,我们会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做出一些模型,比如将其蒸馏小型化,适配到机器人上,让机器人能够运行这些模型,这是非常关键的。
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我们会从技术角度考虑更多一些。另外,我们也需要合作公司对场景有深入理解,如果他们对场景的理解很深刻,那么我们的合作深度也会更深。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五到十年对场景的深度理解,再结合大模型能力和硬件本体能力,才能提升效率。所以我们会抓住场景需求,与大模型AI公司合作,同时构建稳定可靠的本体,包括构建一些AI能力,比如理解模型的构建方式、微调模型、量化模型和部署模型等。
提问:之前外骨骼机器人主要落地在B端市场,如今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爆火,C端市场潜力浮现,比如景区会引入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登山等,你认为C端是外骨骼机器人重要的发展趋势所在吗?傅利叶是否有相关的C端布局计划?
顾捷:我认为无论是B端还是C端,机器人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傅利叶在B端具有很强的优势,会持续聚焦这一领域并将其打磨到最好。对于C端,我们也非常感兴趣,会与一些合作伙伴密切关注C端形态的变化。但目前,我们没有直接面向C端的产品计划。
不过也要相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有很多想象空间。如果能够将机器人变得小巧化,使其适合个人使用,那么机器人的生态会更加庞大,产业链也会更加完整。只要技术和场景能够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人、赋能人,傅利叶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其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B端或C端。
提问:目前傅利叶主要业务是康复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各自占比如何?接下来在后者的投入策略是什么?
顾捷:实际上,我们这两块业务并不是割裂的,不能简单地分为康复板块和人形板块,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这一赛道。
那在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占比方面,未来会发生变化,并且会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立项研发。比如以前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穿戴型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是穿在人的身上。此外,我们还有一些类似手臂的机器人,以辅助患者进行训练。那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很好的交互场景,它可以与患者进行很多有价值的交互,比如陪着患者做康复运动训练等。我们不会单纯地按照人形和非人形来分类,而是根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和效率来定义其形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