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访客 2025-05-12 13:25:01 74958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摘要: 五月的汽车圈不太平,一群小米SU7 Ultra车主的维权声浪,让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有人在车...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五月的汽车圈不太平,一群小米SU7 Ultra车主的维权声浪,让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有人在车主群里晒出购车合同,52.99万的车价里,光"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个选装件就花了4.2万,结果提车后发现,这个号称"纽北赛道同款"的高科技配置,连张纸巾都吹不动,妥妥的"皇帝的新衣"现场。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一切导火索都来自小米汽车5月7日的那封致歉声明。按理说道歉该拿出诚意,可车主们读了半天,只读出了"信息表达不清晰"几个轻飘飘的字。回想发布会时雷军拍着胸脯说"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内部结构全改",再看看实车拆解后的光秃秃机舱——没有导流槽,没有散热通道,所谓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就是开了两个孔的碳纤维壳子,换谁能咽下这口气?有车主当场用鼓风机做测试,对着开孔吹了半天,纸巾稳稳当当贴在那儿,气得直拍视频:"4万2买了个装饰品,小米这是把我们当韭菜割呢?"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更让人窝火的还在后头。提车后车主们发现,宣传里1548匹的最大马力根本没法直接用,得去官方认证赛道刷圈速,解锁所谓的"排位模式"才能体验。花50多万买辆性能车,结果跟玩游戏打副本似的,得完成任务才能解锁功能,哪个车主受得了?有位深圳车主在维权群里吐槽:"我是买车还是买了个会员?每天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还得去赛道打卡,小米这是把汽车变成电子玩具了吧?"

随着维权群人数涨到300多,各地车主开始抱团行动。有人委托律师准备集体诉讼,拿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要求退一赔三;有人把车开到小米门店拉横幅,上面写着"虚假宣传退车还钱";还有车主自发录制视频,把实车测试过程和宣传资料逐帧对比,播放量短短几天就破百万。这场维权彻底撕开了小米汽车的营销包装——原来那些吹上天的"赛道级技术",很多都是没落地的概念,甚至连量产计划都没有,就因为用户喜欢纽北原型车的外观,就仓促推出选装件,拿消费者当试验品。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把小米的"老毛病"全抖落出来了:"小米这是把手机那套营销话术搬到车上了,当年吹16·8亿种驾驶模式,现在吹赛道级空气动力学,本质都是玩概念。""花4万2买个开孔碳纤维壳,还不如去汽配城改装,最起码人家明码标价不忽悠人。""雷军直播时说'内部结构全改',结果车主拆开发现跟普通版一样,这算不算欺诈?""听说小米一开始拿2000元积分打发车主,人家花4万2买的东西,就赔2000块,这诚意还不如路边摊摊主。"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跟着复盘:"新能源汽车圈现在太浮躁了,个个盯着百公里加速小数点后两位,电池放电倍率吹得比理财产品还神,可最基本的功能实现都做不到。碳纤维材质成了装饰贴纸,空气动力学设计停留在PPT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汽车是涉及安全的大件,不是快消品,用户要的是踏实可靠,不是天天玩营销套路。小米这次栽跟头,说白了就是没搞清楚造车和做手机的区别。"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看着这场愈演愈烈的维权风波,作为旁观者也挺感慨。小米靠性价比起家,当年"are you OK"的接地气形象圈了不少粉,可这些年慢慢变了味,从手机到汽车,营销话术越来越花哨,产品却越来越跟不上。就说这个碳纤维前舱盖,要是一开始就承认是装饰件,哪怕卖便宜点,车主也不至于这么愤怒。怕就怕明明是"皇帝的新衣",还硬说自己是高科技,最后被消费者当场拆穿,信任崩塌就在一瞬间。

小米SU7Ultra退车风波愈演越烈,有人做实验,曝小米“虚假科技”

这次事件其实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了个醒:参数竞赛、概念营销或许能短期吸引流量,但长久来看,用户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和诚信。当"用户至上"变成口号,当"技术创新"变成包装,早晚会像小米这样栽跟头。汽车不是手机,不能靠换壳和系统升级糊弄人,尤其是涉及安全的配置,容不得半点虚假。希望小米能借这次危机好好反思,也希望其他车企能引以为戒——造车如做人,踏实实实干比啥都强,毕竟谁也不想花几十万买个"营销骗局"回家。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