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税战火热,阿根廷成最大赢家

来源 | 北美商业见闻
当大国关税战的硝烟弥漫全球,小国往往面临 “选边站” 的生死抉择。借助中美博弈的局势,阿根廷踏出一条经济逆袭之路。
在刚落幕的立法选举里,阿根廷总统米莱所属的自由前进党大获全胜,打破了对手长达近20年对政府的掌控。阿根廷也在通胀率一度逼近 300% 的崩盘边缘,凭借对大国博弈的精准拿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逆袭之路。
其在中美之间 “双线平衡” 的策略,为小国在全球化撕裂期的生存提供了另类范本。
作为夹在中美之间的南美中等国家,阿根廷的首要生存法则是拒绝选边站队,以实用主义重构外交逻辑。
竞选时挥舞 “电锯” 喊出 “断交论” 的极右翼总统米莱,上任后迅速调整策略,将中国定位为 “可靠的贸易伙伴”。这种转变并非妥协,而是基于经济现实 —— 中国作为阿根廷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2024年大豆出口占比92%、牛肉57%)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是其农业经济的 “生命线”。
面对美国 “终止合作就断IMF贷款” 的威胁,阿根廷在IMF投票前一天(4月10日)抢先续签35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这一操作看似冒险,实则精准计算 —— 绕开美元结算直接节省3.2亿美元汇兑成本,相当于全国公立医院半年预算,更让比索汇率止跌,外汇储备压力减轻20-25%。
阿根廷的第二张王牌是将战略资源转化为地缘政治资本。
作为 “世界粮仓”,阿根廷对华农产品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达9亿美元,下半年计划再增25%,填补美国农产品因关税退出中国市场的空白;
全球第三大锂储量国的身份,使其成为新能源赛道的关键玩家。中国企业对阿根廷锂矿投资达22亿美元,43%的锂出口流向中国,而美国仅占11%。这种结构性依赖让中国不得不重视其战略价值。
对美关税谈判的精准定位:阿根廷一方面向美国开放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启动50种商品零关税谈判),另一方面依托南方共同市场维护区域利益,吸引美国私募5亿美元投资能源矿业,形成 “资源换市场” 的双向平衡。
在美元霸权体系下,阿根廷还通过非对称金融工具突破制裁枷锁。
自2009年以来,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多次在危机中充当 “白衣骑士”——2018年债务危机时用于偿还外债,2023年帮助企业规避美元波动风险。如今这一机制已扩展至全球40国,形成绕开美元的支付网络,为阿根廷节省大量汇兑成本。
抓住2025年美元疲软期(美元指数从103.8暴跌至94.3),阿根廷果断取消外汇管制,推动官方与黑市汇差从80%缩至15%,三个月内吸引149亿美元资本回流,外汇储备激增62%,成为拉美唯一资本净流入国。
面对美国的威胁,阿根廷深谙“债多不压身” 的博弈逻辑。
截至2025年,阿根廷对IMF负债407亿美元,占其国际债务总额的54%。美国作为IMF最大股东,若强行断贷将导致债务违约,自身也将承受巨额损失。这种 “共损” 格局让美国不得不妥协,最终批准200亿美元贷款,甚至联合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追加220亿美元融资。
米莱作为极右翼代表人物,与美国保守派形成意识形态默契。特朗普当选后,他第一时间访问海湖庄园,这种 “政治站队” 姿态降低了美国对其 “背约” 行为的敏感度。
阿根廷的策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1、资源锚定:锁定大国刚需资源(如能源、粮食),建立不可替代性依赖;
2、工具创新:利用本币互换、区域货币联盟等非传统金融工具,降低美元依赖度;
3、周期捕捉:精准把握大国政策空窗期(如美元降息、选举周期),将外部波动转化为内部机遇。
阿根廷的案例证明:即便是深陷债务危机的边缘国家,也能通过战略柔韧性、资源杠杆化和金融创新,在大国博弈的刀锋上跳好 “平衡舞”。这种生存逻辑,或许比简单的 “依附” 或 “对抗” 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