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百度AI,进入回报期

访客 2025-05-22 13:08:12 56235
百度AI,进入回报期摘要: 被资本市场低估的百度,如今已靠着AI实现快速增长。5月21日美股盘前,百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Q1)财报,为真实反映...

百度AI,进入回报期

被资本市场低估的百度,如今已靠着AI实现快速增长。

5月21日美股盘前,百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Q1)财报,为真实反映百度基本面,本文仅讨论百度核心(百度集团剔除爱奇艺)的业绩表现:


-核心收入稳步增长:25Q1百度核心总营收约255亿元,净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48%; -智能云增速领跑:25Q1营收同比增速达42%。超越谷歌GCP(30%)、微软智能云(21%)、亚马逊AWS(17%)及阿里云(18%)同期表现; -萝卜快跑全球化加速:25Q1出海迪拜和阿布扎比,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

百度AI重投的方向主要分为两块:云和无人驾驶。尤其是智能云,一方面营收已成规模,一方面要负责继续加速狂飙。在爆棚的AI需求带动下,百度云抢先吃下红利,增速高达42%,是百度增速最快的业务线,并带动百度核心营收入增长。这意味着,云业务已经成为百度当之无愧的第二增长引擎。

百度Q1财报电话会上披露,百度智能云经营利润持续为正,当前经营利润率已超10%。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透露,百度已在研究下一代模型,希望进一步加快模型迭代速度。

百度CFO何俊杰在财报中直接点出云业务对百度核心收入的贡献:智能云的强劲增长,在加速推动移动生态AI转型的同时,“为整体收入提供坚实支持”。

十年技术蛰伏,超千亿元投入,作为最早布局AI领域的科技大厂之一,百度率先实现AI应用落地,迈入AI回报期,这也让国际资本对百度“另眼相待”,开启新一轮价值重估: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由达利欧创立的桥水基金,一季度大手笔增持百度股票超10倍,持股近210万股。有“女版巴菲特”之称的木头姐Cathie Wood今年3月建仓以来,已6次加仓增持百度。

顶级投资机构已用真金白银做出投票,是时候用新视角来重新认识百度了。

百度云凭什么增速狂飙?

百度云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与全球云需求增长同频的“水涨船高”。

国内的大模型相关项目招标规模在25Q1爆发式增长,中标项目超500个,项目总金额突破24亿元,超过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金额。

海外市场需求可从海外云厂商三巨头25Q1财报窥见一斑。云业务剩余履约合同金额均同比大幅增长,微软同比增长34%至3150亿美元,亚马逊同比增长20%至1890亿美元,谷歌同比增长27%至924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云业务需求愈发高涨。

另一方面,百度云的增长离不开长期投入与实践积累下来的,对企业与产业AI需求的精准洞察。

据国内最新招投标市场数据,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相关项目招标中以19个中标项目、4.5亿元中标金额领跑行业,在中标项目与中标金额上拿到了“双第一”。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两年前的百度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上就曾提到过市场反馈的重要性。“创新,是你有机会进入市场,不断获得用户和客户的反馈,摸着‘反馈’过河才能实现的。”

经过两年的迭代与需求挖掘,百度云总结出了优秀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需要具备的素质:既要“多、快、好、省”,也要门槛足够低,人人可用,还要上限足够高,能服务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场景。

百度云的解法是,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相似痛点开发模型工具链,降低上手门槛;为解决不同企业的特性痛点,将模型开发平台设计为“乐高式”高灵活、高兼容的平台,再加上完整优质的MCP服务,能满足不同开发能力、不同场景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蒸馏”功能,可以让企业把大尺寸模型解决特定任务的能力迁移至更小尺寸的模型上,保留效果的同时,成本压缩下降。

再比如,百度云发现企业在训练模型和开发应用的时候,有50%-80%的时间花在数据治理上,于是推出了数据智能平台。

“多模态数据治理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百度智能云数据平台部总经理刘斌称,数据智能平台在百度内部使用时,让数据生产效率提升了6倍,算力成本节省30%。据Gartner估算,中国企业处理AI数据的投资,在2028年将是2024年的20倍。

除此之外,作为首家支持MCP、推出企业级MCP Server服务的云平台,据百度千帆AppBuilder产品负责人朱广翔介绍,企业现在甚至可以用千帆快速开发出类似Perplexity或Manus的产品。未来千帆还将兼容谷歌A2A多智能体协作协议,在平台上也能与海外Agent进行交互。

“现在基于MCP开发Agent,就像2010年开发移动App。”李彦宏称,只要开发者找对场景,选对基础模型,懂得如何调整模型,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应用“是不会过时的”。

据百度智能云官方,千帆已经服务超过40万客户,在央企渗透率超过60%,精调了4.5万个模型,开发了超100万个应用。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在帮百度云更加深刻的理解用户需求,持续迭代千帆大模型平台。李彦宏曾称,“百度智能云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大模型产业落地规模。”

百度云的降本解法

降本不光是财务需求,更是创新需求。

“不仅在AI领域或IT行业,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大多数创新都与降低成本有关。如果成本降低—定比例,生产力也随之提高同样比例,这就是创新的本质。”李彦宏估算,大语言模型的推理成本,每12个月基本可以降低90%以上,远超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翻倍的同时价格减半。

大模型调用高昂的成本让开发者们一度有苦难言。

举例来说,在大众认知中,DeepSeek等优质大模型免费对外开放,云平台只需要接入即可“躺赚”泼天流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DeepSeek的推理成本虽低,但并非免费。而且与传统互联网不同,AI重算力,使用的人越多,就需要消耗更多算力进行推理和结果生成,从而可能需要更多的服务器、芯片支撑,成本上升。而互联网有明显的边际效应,用户越多,单位成本越低,收益越高。

正因如此,今年2月初,潞晨科技创始人尤洋曾发表“暴论”:MaaS(Model as a Service)在中国短时间内可能是最差的商业模式。该论点的依据是,尤洋计算,满血版DeepSeek R1每日输出1000亿Token的每月机器成本大约4.5亿,抛去token计费获得的收入,月亏约4亿。

MaaS,模型即服务,是大模型时代云计算产业链的新生态位,也是百度等大厂云业务目前的布局重点。这是一种将预训练好的各类模型部署在云基础设施上,并通过API等方式供用户访问的服务模式。用更简单的话来说,MaaS相当于把全球优质模型联网上传了,大家不用再自己去买机器设备、招人从头训练模型。

据IDC在4月2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下半年,中国MaaS市场前五家主要服务商市场份额达76%,其中百度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阿里与字节分列二、三位。此外,百度还以16%的份额,位居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位。

百度是如何降低MaaS成本的?路径有二:工程优化和架构创新。

百度MaaS降本背后,是成熟的万卡集群管理和部署能力以及错峰调度技术。百度的昆仑芯已大规模部署,本季度更是点亮国内首个三万卡集群共同构成算力底座,将大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4.0已具备成熟的10万卡集群部署和管理能力,且在万卡集群上实现了99.5%以上的有效训练时长,能够将两种芯片混合训练大模型的效率折损控制在5%以内,达到业界最领先的水平。

因此,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调用价格具有超高性价比,例如近期接入的DeepSeek的R1和V3模型,推理价格最低至DeepSeek官方定价的30%。目前,千帆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

除此之外,百度文心大模型也在持续发力“把价格打下来”。百度文心4.5 Turbo每百万token的输入价格仅为0.8元,输出价格3.2元,相比文心4.5价格下降80%,仅为DeepSeek-V3的40%。

据IDC预计,2025年,中国MaaS市场将延续超100%的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元,而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预计2029年整体规模达306亿元。

萝卜快跑迎战特斯拉、Waymo

如果说云是已经成型的增长引擎,那么无人驾驶则是极具想像空间的未来新引擎。

据2025年一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萝卜快跑现已覆盖全球15座城市,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

今年,出海是萝卜快跑的主线任务。一季度萝卜快跑已经成功出海迪拜和巴布扎比,据传除中东外,还将进入瑞士、土耳其以及新加坡市场。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Heng Swee Keat在今年3月曾带队到访百度Apollo park,与李彦宏会谈并在北京高峰时段的开放道路上试乘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试乘结束后,王瑞杰直言:“欢迎萝卜快跑来新加坡。”

此外,萝卜快跑还在探索新的商业合作模式。5⽉8日,与神州租车达成战略合作,宣布共同打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 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租赁行业的创新应用,以及全新的“智能出行”服务生态。

萝卜快跑的全球大规模扩张,率先吹响了Robotaxi量产比拼的号角。Robotaxi拐点正呼啸而至,除萝卜快跑外,美国头部玩家Waymo以及特斯拉也将大规模量产时间定在了2025年至2026年。

Waymo宣布亚利桑那工厂Robotaxi产能将在2026年底前实现翻番。特斯拉也称,今年6月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完全无人监督”的Robotaxi服务,并计划2026年量产无方向盘的CyberCab。

Robotaxi拐点正呼啸而至,中美Robotaxi进入量产比拼。

木头姐Cathie Wood直言,10年前预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分别是美国的Waymo、特斯拉和中国百度。

2024年5月,百度Apollo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L4级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大模型驱动自动驾驶实现技术阶跃,Apollo ADFM可以做到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萝卜快跑L4级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累计已超1.3亿公里,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

萝卜第六代无人车,20.46万元的价格,是谷歌Waymo车的1/7, 比特斯拉宣布26年量产的cybercab(3万美元)的还要低。

听多了“百度掉队”的旧叙事,再细看百度AI带动云、无人驾驶等飞速增长的各项数据,可能会疑惑百度AI怎么突然支棱起来了?

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AI本身便是长周期的马拉松,且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刷新,不能单以某个阶段的领先或爆发论成败。百度前期点亮的技术点,尚未成线外界暂难理解,如今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体系化能力快速推动增长,百度AI,算是熬出头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环球财经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阅读
分享